在骨科、整形外科、腫瘤科、牙科等領域中,硬組織如骨缺損是常見的病患。長期以來,骨缺損的治療一直是醫學界的一個難題。以往曾用過自體骨移植,患者不僅要動兩次手術,且供骨處要受到額外的損傷;至于異體骨移植,還存在異體排斥反應;也曾用一般的骨水泥做填充治療,但骨水泥有毒性反應,而且很難吸收;燒結過的陶瓷骨則塑形困難,無法與缺損的骨腔相匹配。
理想的骨缺損修復材料,應該符合下列要求:①良好的組織相容性;②來源數量不受限制;③塑形容易;④能被活體組織長入或替代;⑤具有一定的強度和抗壓能力。按此標準,上述修復骨缺損的材料都不盡如人意。
上世紀80年代中期,醫學家發現了自固化的復合磷酸鈣材料,稱為磷酸鈣骨水泥。它符合理想的骨缺損修復材料的要求,其自行固化的特性突出,可作為不同形狀骨缺損部位的充填材料,這一發現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視,紛紛加大力度進行研究和開發。
目前,在臨床上使用的骨缺損修復材料——“人工骨”,是幾種采用納米技術制成的磷酸鈣鹽的混合物,其主要成分是磷酸四鈣。粉末與固化液調和成的糊狀物在37℃、100%濕度環境中能像建筑水泥一樣自行硬化,時間為3~15分鐘;其固化強度隨固化時間逐漸加強,整個固化過程不放熱,無刺激性氣味,對人體組織沒有損傷,因而廣受歡迎。這種“人工骨”增加了骨折或骨缺損部位在手術后的強度,增強了定型功能,從而減輕病人的痛苦,縮短了康復時間。人工骨植入骨缺損后,能與宿主骨形成牢固的骨性愈合,從而修復骨缺損。因此,其臨床適應證為非負重或低負重部位的骨缺損修復,可以廣泛應用于骨科、牙科、整形外科、五官科、腦外科等領域。
人工骨的另外一個特點是與人體生物相容性良好,未見有細胞毒性反應,無皮膚致敏反應和皮內刺激反應,無急性全身毒性反應,無致癌、致突變、致畸形的作用。實踐證明,植入人工骨后,體內血鈣、血磷和堿性磷酸酶均處于正常水平,沒有引起代謝紊亂。
人工骨還可以作為藥物的緩釋載體和促進骨形成因子的載體。我們知道,嚴重的開放性骨折并發感染的概率很高,如果全身應用抗生素,則骨折局部的有效藥物濃度較低,難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;若要加大藥量,全身血藥濃度又會過高,增加對全身機體的毒性作用。人工骨具有較好的藥物控釋作用,與抗生素同時使用時,在8周內,可使局部藥物的有效濃度始終保持在高水平,而血藥濃度則在1~2天內降低并維持在較低水平,這為經久不愈的慢性骨髓炎的治療帶來了光明的前景。人工骨還可促進局部骨的生長,加速新骨生成。采用注射的方式,可用于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的治療,有明顯的止痛效果。
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,我國科研人員在世界上率先將人工骨用于四肢骨與脊柱創傷的治療,并已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?梢灶A見,人工骨的應用前景將無限廣闊。
來源:39健康網